生物科学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长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结合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本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
多年来,本专业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75%以上,社会评价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一致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础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为单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本专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稳定原有就业重点行业、区域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圆满完成了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保持了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8年,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应届毕业生96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75人,男女比例为1:3.57;96人中93人为汉族,3人为少数民族,分别为布依族1人、满族1人、摩梭族1人。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1. 本专业毕业生生源地分析
2018年,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应届毕业生96人,来自全国13个省份。其中83人来自山西省内各县市,占总人数的86.5%;13人来自山西省外的其他12个省份,分别为青海省、福建省、河南省、辽宁省、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占总人数的13.5%。
2.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2018年9月1日,2018届生物科学专业96名毕业生中,境内升学46人,就业41人,待就业9人,初次就业率为90.63%。
3. 就业结构
(1)就业地区分布
2018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已就业的41人中,在山西省内各地市工作的有35人,其中长治20人、吕梁1人、阳泉3人、大同3人、临汾3人、忻州2人、运城2人,朔州1人;在山西省外工作的有6人,其中内蒙2人、黑龙江1人、四川1人、贵州1人、西藏1人。
(2)就业去向
2018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的96名学生中,有48人考上了研究生,升学率为50%,分别进入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深造。
除升学外,已就业的41人中,教育教学12人,占29.27%;生物制药及食品9人,占21.96%;银行6人、占14.63%;乡镇1人、占2.44%;移动公司2人、占4.87%;超市等共11人,占26.83%。
在2018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87人中,除超市、银行、移动等行业工作的20人外,其他67人工作或继续深造学习均和本专业相对口,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9.8%,占就业总人数的77.01%。
三、就业工作主要成效
长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2018年度中,积极应对就业压力,采取应对措施,全面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从现有数据分析,本专业该年度就业工作总体有以下特点:
1、毕业生就业率稳定
2018年,虽然我国处在经济减速换挡、结构优化调整、动力加快转换期,但本专业就业形势比较平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63%。
2、毕业生升学率高
自2004年我校升本以来,生物科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升学(读研)率(>40%),2018年,本专业考研率达到50%。
3、毕业生就业心态稳定
学校及系里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凸显,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择业理性,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用正常的心态去把握就业机会。调查显示,学生从大一、大二、大三开始接触就业指导课程并考虑就业问题的比例合计占56.5%,比大四(43.5%)高出13.0%,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学生将就业问题尽早纳入日常考虑范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未来。
4、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较高
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工作踏实,认真负责,用人单位满意度高。通过多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普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础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在知识结构、发展潜力、敬业精神、实际操作、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优势突出,为单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表示非常满意,少数用人单位表示基本满意,没有用人单位选择不满意。
四、就业工作主要举措
长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改进与效果提升,尤其强调通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全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毕业生就业目标责任制,细化就业工作任务要求;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工作动态监控系统,层层落实任务,搭建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包括服务引导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纳入毕业学分要求的做法,实现在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2、瞄准社会人才的需求优化培养模式
在“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立足专业实际,突出专业特色,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特色人才,适应市场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打牢坚实基础。
通过社会调研等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不断密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供需关系,加强相互间交流,掌握足够的信息,以实现“毕业生”与“职位”的最佳匹配,进一步拓展就业领域。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新形势,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
其一,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其二,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毕业生中展开了“爱岗敬业,走好人生第一步”的专题教育。同时还邀请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校友进行现身说法,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
其三,注重毕业生的心理咨询,经常与他们谈思想,谈就业,谈发展,以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
4、以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基层就业
大力宣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等国家项目和艰苦地区工作,到西部地区支边、支教、支农、扶贫,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